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誰也無法完美地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曾經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呼吸科醫生,因為爸爸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
然而,5年前我被宣判患上1型糖尿病,患病之初,我還是一名懵懵懂懂的醫學生,在與糖尿病斗爭的過程中,分不清什么飲食對糖尿病有利,關注的網上有關糖尿病治療的信息也是魚龍混雜,因而漸漸樹立了成為內分泌醫生的目標,因為我相信:求助者,不如自助。

患病之初,對糖尿病一無所知
我剛剛上大三,不幸患上糖尿病住院,被一個護士大罵:還是學醫的呢,連怎么吃都不知道?當時我感覺萬分委屈,還沒學到內科學,當時只學了有關醫學的基礎學科,我對糖尿病確確實實是第一次聽說,那時家里人及周圍鄰居都沒有人患糖尿病。
由于住的是干療科,印象中沒有任何醫生、患者告訴我應該怎么吃飯。
因為患糖尿病,我整天擔驚受怕,但我不甘于未來因受糖尿病的影響而不能有理想的工作,更不想父母為我整日愁眉苦臉,我仍然想有更好的人生,實現自己對于理想生活的每一個小目標。
我相信耕耘與收獲的關系,只要我對自己的健康付出,我一定能和大家一樣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糖尿病雖不可完全治愈,但可控制。
從此在糖尿病的監督下我開始更加努力,先成功考上內分泌專業的研究生,再拿到執業醫師資格證,最后成為一名內分泌??漆t生。下面是我與糖尿病斗爭過程中的心路歷程,與糖友共勉。
1.積極學習控糖知識
究竟什么是糖尿病飲食,一開始我的理解是餓著吃,但后果就是面臨大量進餐的不妥行為,一段時間后,體重上升了。我才漸漸領悟,應該正常吃正餐,而不是大量加副餐。
后來,在積極學習大學知識的同時,我開始利用書本、網上資源、微信推送等,漸漸弄清了什么是糖尿病飲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也知道了如何應對高血糖。
2.飲食控制從難到簡單
心里的不甘促使我不斷去挖掘治愈糖尿病的知識,但治愈糖尿病一直是醫學難題,在惆悵的同時,也了解到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控制標準與糖尿病并發癥密切相關,擔心害怕的我也開始自律起來,從控制飲食開始,減掉一部分主食、多食蔬菜。
由于當時有輕度的脂肪肝和血脂輕度升高,我曾一年半未曾吃肉,以喝純牛奶和多食豆腐來補充蛋白,雖然這樣的飲食欠了一些營養,好在血脂正常了、脂肪肝沒有了。
現在的我已經可以自由地控制吃水果、全麥面包、堅果、酸奶等食品了,長期保持血糖平穩,便可以安心學習與工作。
3.堅持運動從難到簡單
生病前的最后一次體能測試,八百米跑步我跑了倒數第一名,那時身體已經明顯很虛弱了。自從“三短一長”的胰島素治療后,我沒有了三多一少的癥狀,明顯感覺有了體力,但堅持運動的決心確實不強。
從慢慢一圈又一圈的圍著足球場快走,到完成每天跑800米的目標,再到圍著公園跑1公里,再到圍著公園跑五公里,閑時登山,偶爾跟著健身軟件訓練肌肉,慢慢地,運動成為了我的生活習慣,它讓我對于平穩控制血糖有了更大的信心,讓我有了身輕如燕的感覺,隨之減少的胰島素注射劑量也為我節省了不少花費。
4.從害怕戳手指到習慣戳手指
血糖監測是反映實際控糖情況的晴雨表,從小害怕吃藥、害怕輸液的我,同樣害怕戳手指,但我更害怕每3個月復查的糖化血紅蛋白結果,為了得到更好的復查結果,漸漸習慣戳手指疼痛的感覺。
經常測血糖可以及時發現不合格的血糖以便及時處理,減少長期處于高血糖的時間,減少血糖波動的次數,及時發現低血糖。
防治糖尿病并發癥也不再是一句空話,踏踏實實地戳手指,踏踏實實地控糖,與其害怕,不如付諸行動。
5.從被胰島素折磨到輕松駕馭胰島素
同很多糖尿病患者一樣,一開始使用胰島素時常出現低血糖,稍減胰島素劑量后血糖又不達標,原來飲食和運動是決定胰島素劑量的關鍵因素。
在外沒辦法精準測量攝入飲食量的情況下,嘗試一次增減2-4個單位胰島素的過程中,我發現只要主食量固定,每餐七八成飽,血糖波動不會太大。若攝入量超過預計量,便適當增加胰島素,或餐后半小時至1小時后適量運動。
在掌握了各類降糖藥機制的情況下,我認識到自己目前肝腎功能正常,可以增加二甲雙胍或阿卡波糖輔助降糖,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胰島素劑量。
從最初的每天胰島素40單位,到每天30單位的胰島素,目前因疫情在家,胰島素總量仍不超25單位。我已經摸清自己的飲食習慣,便不再害怕高血糖與低血糖,體重也維持在合理范圍內。
6.中醫輔助治療
雖然本科課程學過中醫的基礎理論知識,但未切實掌握,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定期預約中醫糖尿病專家。從患糖尿病之后手腳經常冰涼,堅持服中藥后癥狀有所改善。我相信對于糖尿病西醫治療為主、中醫治療為輔的科學方法,不找偏方,不信保健食品,相信實實在在的控糖手段。
對于控糖這件事,每位糖尿病患者都不能對自己敷衍了事,因為你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第一守護者。
這是我長期控糖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有用??靥锹飞?,我們一直在一起!